御宅书库 > 都市言情 > 海底两万里 > 第29章 红海
    一月二十九日白天,锡兰岛消失在天边。鹦鹉螺号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在马尔代夫群岛和拉克代夫群岛之间迷宫般的航道里穿行。鹦鹉螺号甚至还沿着吉坦岛航行。这里原来是个石珊瑚岛,现在是拉克代夫群岛19个主要岛屿之一,位于北纬10度—14度30分和东经50度72分—69度之间,于一四九九年由瓦斯科·德·伽马[1]发现。
    自日本海出发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行程16220海里,也就是说7500法里。
    第二天,一月三十日,当鹦鹉螺号重新浮出洋面时,我们已经见不到任何岛屿。我们的航向是西北偏北,正朝着位于阿拉伯湾和印度半岛之间、作为波斯湾出口的阿曼湾海域驶去。
    这显然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死胡同。那么,尼摩艇长要把我们带向何方呢?我可说不上来。那天,加拿大人问我,我们去哪里。我没法回答他,惹得他很不高兴。
    “兰师傅,尼摩艇长心血来潮,想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这次,他心血来潮,”加拿大人回答说,“不可能把我们带得很远。波斯湾那边没有出口。如果我们驶入波斯湾,那么要不了多久就得掉头从原路折回。”
    “兰师傅,那么就再折回来。出了波斯湾,鹦鹉螺号要是想逛逛红海,它总可以走曼德海峡通过。”
    “先生,不用我说,您也知道,”加拿大人回答说,“红海与波斯湾没有什么不同,苏伊士地峡还没有开通。即便已经开通,像我们这样神秘的船也不可能在被闸门截断的运河里冒险。因此,红海还不是能带我们回欧洲的路。”
    “所以嘛,我又没说,我们将要回欧洲去。”
    “您是怎么想的呢?”
    “我猜测,在游览了有趣的阿拉伯和埃及海域以后,鹦鹉螺号将重回印度洋,或许穿过莫桑比克海峡,或许从马斯卡林群岛附近海域去好望角。”
    “那么,到了好望角以后呢?”加拿大人特别固执地问道。
    “那么,我们就驶入我们还没到过的大西洋。尼德友,你这么问,是否对这次海底旅行已经不耐烦了?你是否已经看腻了海底变幻莫测的奇观?至于我嘛,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享受这份幸运。要是就这么半途而废,我会遗憾终身的。”
    “可是,阿罗纳克斯先生,您是否知道,”加拿大人回答说,“我们被囚禁在这艘鹦鹉螺号上快要三个月了?”
    “不,尼德。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因此,我不计日期,也不算时间。”
    “那么结论呢?”
    “结论到时候会有的。再说,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的争辩毫无用处。好尼德,要是你来告诉我说‘逃跑的机会来了’。到时候,你我讨论这个问题才有意义。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老实跟你说,我不相信尼摩艇长会到欧洲海域去冒险。”
    通过这段短暂的对话,读者诸君可以发现,我已经成了鹦鹉螺号的狂热拥护者,充当了它的指挥官的角色。
    至于尼德·兰嘛,他在结束跟我的对话时自言自语地说道:“您说的都在理。不过,在我看来,哪里有拘束,哪里就不会有快乐。”
    一连四天,一直到二月三日,鹦鹉螺号还在阿曼湾以不同的航速,在不同深度的水域里转悠。它仿佛是在漫无目的地航行,好像是拿不准要走哪条航线。不过,它始终没有越过北回归线。
    在驶离阿曼湾时,我们有一会儿工夫看见了阿曼国最重要的城市马斯喀特。我十分欣赏这座城市奇特的市容,在怀抱马斯喀特城的悬崖峭壁中间矗立着白色的房屋和要塞。我望见了清真寺的圆顶,清真寺尖塔幽雅的尖顶,以及葱郁、凉爽的平顶。可是,这些美景只是一掠而过,鹦鹉螺号很快就潜入了这一带海域阴暗的水里。
    接着,鹦鹉螺号相距六海里,沿着马哈拉和哈德拉曼一带的阿拉伯海岸航行,沿岸山峦起伏,时而能见到横亘在山间的古城遗址。二月五日,我们终于驶入了亚丁湾。亚丁湾简直就是插入曼德海峡的一个漏斗,把印度洋的水引入红海。
    二月六日,鹦鹉螺号在海面上航行,亚丁港在望。亚丁港位于一个由一条狭窄的地峡与大陆相连的岬角上,就像是不可接近的直布罗陀。一八三九年,英国人占领以后重修了防御工事。我远远望见了这座城市许多八角形的清真寺尖塔。按照历史学家埃德利西的说法,亚丁城从前是阿拉伯湾最富饶、最繁荣的商品集散地。
    我满以为,航行到了这个方位,尼摩艇长只能往回走了。可是,我错了。而且,令我惊讶不已的是,他根本没有这么做。
    第二天,二月七日,我们在曼德海峡航行。曼德海峡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泪门”。海峡宽20海里,但长仅52公里。鹦鹉螺号要是全速前进,个把小时就能通过这个海峡。但是,由于许许多多从苏伊士到孟买、加尔各答、墨尔本、波旁岛[2]和毛里求斯的英国和法国班轮来往于这个狭窄的通道,鹦鹉螺号不便浮出水面,谨慎地潜入水中航行。因此,海峡两岸的景色我什么也没看见,就连英国政府用来加强亚丁港防御的丕林岛也没见到。
    中午,我们终于航行在红海海面上。
    红海,圣经故事里的著名湖泊,下雨也几乎不能使它变得凉爽,没有一条大河流入它的怀抱。过度的蒸发在不断降低红海的水位,每年要下降1.5米!奇特的海湾,犹如一方湖泊,兴许将来会完全枯竭。红海的海平面低于黑海和咸海。黑海和咸海目前的蒸发量正好等于注入量。
    红海长2600公里,平均宽度为240公里。在托勒密王朝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红海曾经是世界贸易的主要交通要道。苏伊士铁路的通车已经部分恢复了红海古代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而苏伊士地峡的开通则完全恢复了红海的这一地位。
    现在,我甚至不想明白尼摩艇长心血来潮,决定带我们来这里的原因。不过,我毫无保留地赞成鹦鹉螺号驶入红海。我们的潜艇以中等速度航行,时而浮出水面,时而为避开别的船只而潜入水中。这样,我得以观赏这如此奇妙的红海水上和水下的景色。
    二月八日,天刚亮,莫卡古城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古城现在已沦为废墟,东倒西歪的城墙已经受不起炮声的震动,断壁残垣上稀疏地长着几棵椰枣树。这座昔日的重镇,曾经有三公里长的城墙和14个要塞保护,城里有六大集市和26座清真寺。
    接着,鹦鹉螺号向着非洲海岸靠近。这一带海域明显要深,海水清澈,犹如水晶。通过客厅舷窗开启着的防护板,我们得以观赏千姿百态、色彩艳丽的珊瑚丛,以及覆盖着绿色海藻和墨角藻的大礁石。多么美丽的景色,难以用语言描绘!多么丰富多彩的暗礁和火山岛风景和景观,一直与利比亚海岸相连!不过,鹦鹉螺号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东海岸附近,这里的树状枝杈景观最美,确切地说,就在德哈马沿海。因为,这里的植形动物不但在水中争芳斗艳,姹紫嫣红,而且它们的枝杈构成了一组组别致的环套图案,高达十法寻。在海水中,环套图案虽然没有花朵艳丽,但比花朵更加变幻莫测。
    我在客厅的舷窗前留连忘返,度过了多少美好的时光!在舷灯光的照耀下,我观赏到了多少新的海生植物和动物标本!伞形菌类植物;板岩色的海葵;形似排箫的管状珊瑚,只等着潘神[3]来吹;栖居在石珊瑚洞里、基部有短螺纹的红海贝;最后是各种各样我从未见过的水螅,即普通海绵。
    海绵纲,作为水螅类的第一纲,确切地说,就是由这种奇特的生物创造。海绵根本不像某些博物学家现在还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最低等的动物,一种比珊瑚虫更加低级的水螅。其动物的属性是毋庸置疑的,古人把它视为介于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观点甚至也是不可取的。然而,我还要说明,博物学家有关海绵形成方式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有的博物学家认为,海绵是珊瑚虫的骨骼;而另一些博物学家,如米尔恩·爱德华兹,则认为是一种单独形成的个体。
    海绵纲大约有300种,在许多海域都能生长,甚至在一些河流里也有,此时就叫“河绵”。不过,海绵偏好的水域当属地中海希腊群岛沿海、叙利亚沿海和红海。在这些海域繁殖、生长的海绵质地细腻、柔软,价格昂贵,能卖到150法郎,如叙利亚沿海出产的金黄色海绵、巴巴里地区沿海出产的硬海绵等。但是,由于我们无法逾越苏伊士地峡,我也就不可能指望到地中海东岸沿海去研究这些植形动物,只好满足于在红海里观察它们。
    此时,鹦鹉螺号正在平均距离海面八九米的水层,靠近东海岸美丽的礁石缓慢地航行。我把龚赛伊叫到身旁。
    这里生长着各种形状的海绵,带柄的,叶状的,球形的,指状的。比学者更富有诗意的渔民,相当贴切地给它们取名为:花篮、花萼、茎干、鹿茸、狮蹄、孔雀开屏、海神手套。海绵水螅在繁殖新细胞时,不停地通过收缩,从外面包裹着一层半流体胶状物质的纤维组织的缝隙中排除水分。海绵死后就不再分泌半流体胶状物质,而这种物质会腐烂变质,释放出氨气,于是只剩下角质或胶质纤维。这就是家庭使用的海绵,呈红棕色,再根据它们不同的弹性、渗水性和耐泡性确定其不同的用途。
    这些海绵粘附在礁石、软体动物的介壳甚至水生植物的茎干上,再小的坑洼也不会放过。它们有的展开着,有的矗立着或像珊瑚石瘿瘤一样下垂着。我告诉龚赛伊说,采集海绵有两种方法,或是用网捞,或是用手采。采用后一种方法就需要雇用潜水员,而且最好是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这样不会损坏海绵组织,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在海绵旁边大量繁殖的其他植形动物主要有形态优雅的水母;软体动物以各种据道尔比尼说是红海特有的鱿鱼为主;爬行动物则以龟属的条纹龟为主,这种海龟为我们提供了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菜肴。
    至于鱼类嘛,它们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引人注目。以下是鹦鹉螺号经常捕捉到的鱼种:椭圆鳐、砖红鳐、蓝斑鳐、齿刺鳐、银脊鲟、赤斑鲟、锦带鲟、与角鲨近亲的软骨鱼、单鳍贝壳鱼、颌针鱼、银尾蓝脊灰胸鳍海鳝、金纹红蓝白三色鲭、硬鳍鱼、黑身七带、蓝黄鳍、金银鳞加郎鱼、中足鱼、黄头豚、鹦嘴鱼、隆头鱼、鳞鲀、虾虎鱼。还有上千种我们在其他海洋已经见过的鱼。
    二月九日,鹦鹉螺号驶抵红海最宽的海域,从西岸的苏阿金港到东岸的贡富达港宽190海里。
    那天中午,测定好方位以后,尼摩艇长走上了平台。我也在平台上。我心里盘算着,有关他今后的打算不问个明白,决不让他离开平台。艇长看见了我,就朝我走来,客气地递给我一支雪茄,对我说道:
    “哎,教授先生,您喜欢这红海吗?您是否已经看够了红海所蕴藏的奇景异观:红海特有的鱼类、植形动物、海绵花坛和珊瑚丛林?您是否看到红海两岸矗立的城市?”
    “是的,尼摩艇长。”我回答说,“鹦鹉螺号非常适合开展这样的研究。啊,这真是一艘智慧之舟!”
    “说的对,先生。这是一艘智慧之舟,勇敢之舟,坚固之舟。它无所畏惧,既不怕海上的风暴,也不惧急流和暗礁。”
    “确实如此,”我应和道,“红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它在古代可谓是臭名昭著。”
    “阿罗纳克斯先生,红海确实是臭名昭著。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学家没有为红海说过好话。斯特拉波[4]说过,在地中海季风季节和雨季,红海的航行条件特别糟糕。阿拉伯人埃德利西把红海称做科尔佐穆湾。他曾经说过,大量的船只撞沉在暗沙上,没有人敢在夜里到红海来冒险。据他说,海上经常飓风肆虐,岛屿荒芜,无论是海面还是海底,都‘毫无用处’。确实,阿利阿乌斯[5]、阿加塔西德和阿尔岱米多等人都曾持这种观点。”
    “显然,这些历史学家没能乘坐鹦鹉螺号在红海上航行。”我反驳道。
    “的确如此,”艇长微笑着说,“从这一点看,现代人并不比古人进步多少。蒸汽的机械功率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明!谁知道,一个世纪以后,人们是否能看到第二艘鹦鹉螺号!阿罗纳克斯先生,科技进步十分缓慢。”
    “的确,您的潜艇与它所处的时代相比要先进一个世纪,或许几个世纪。”我回答说。“多么不幸,这样一个秘密将随着它的发明人的死亡而销声匿迹!”
    尼摩艇长没有回答我的话。他沉默几分钟后问我说:
    “您刚才在跟我谈论古人关于在红海上航行危险的看法?”
    “是的。不过,他们的担忧是否被夸张了?”我回答说。
    “阿罗纳克斯先生,既可以这么说,又不可以这么说。”尼摩艇长回答我说。我觉得他说这话的口吻就好像是他对“自己的红海”了如指掌。“对于一艘配备齐全、构造坚固、操纵自如的现代蒸汽轮来说,不存在什么危险;对于古代船只,那么就危险重重。请试想一下,古代最早的航海家,他们冒险撑的是用棕榈绳捆绑起来的木舟,他们用树脂填塞木舟的缝隙,然后涂一层海狗油。他们甚至没有任何仪器测定方位,只能凭估计在自己不大熟悉的海域里航行。在这样的条件下,海难事故频频,实乃在所难免。不过,现如今,即便是在季风季节遇到逆风,那些来往于苏伊士和南半球海域的汽轮再也不用畏惧这个海湾的恶劣条件。现在,这些汽轮的船长和旅客们不用为出门准备祭品供神,回来时也不再颈脖上挂着花环、头上系着头带,到附近的神庙去谢神。”
    “我同意您的说法,”我说道,“我觉得,汽轮泯灭了海员心中的感激之情。不过,艇长,您似乎对红海特别有研究,是否能告诉我它的名字的来源?”
    “阿罗纳克斯先生,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说法。您是否想知道十四世纪一个编年史作家的观点?”
    “很想知道。”
    “这位异想天开的编年史作家声称,这个海湾是这样被命名为红海的:在犹太人从这个海湾通过以后,摩西面对着海湾大叫:让海水变成鲜红色,以示奇迹;这个海湾不用他名,只叫红海。话音刚落,海水扑向率领追兵的法老,把法老淹死了。”
    “这是诗人的解释,”我回答说,“但不能使我满意。我是想知道您本人的看法。”
    “那您听我说。依我看,阿罗纳克斯先生,红海这个称谓是从希伯来语‘Edrom’一词翻译过来的。古人之所以给它取这个名字,那是因为这海水特殊的颜色。”
    “然而,到现在为止,我只看见清澈的海水,根本没有任何特殊的颜色。”
    “当然。可是,当您航行到海湾的尽头时,就能观察到这种奇特的现象。我记得曾经见过血红色的托尔湾,就像一方血湖。”
    “那么这种颜色,您认为是由一种微生海藻所致?”
    “是的。那是一种学名叫‘三瓣藻’的细弱胚芽,它能分泌朱红色的黏胶质。一平方毫米的小空间能容纳四万株三瓣藻。等我们驶抵托尔时,您也许能见到。”
    “这么说来,尼摩艇长,您不是第一次指挥鹦鹉螺号来红海喽?”
    “是的,先生。”
    “既然您刚才讲到了犹太人顺利通过、埃及人遭受灾难一事,那么,我想问您,您是否在海底发现了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
    “没有,教授先生,这是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
    “什么原因?”
    “那是因为摩西当年率领他的人民走过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流沙淤没了。骆驼从那里蹚水走过,不会浸湿膝盖骨。您当然明白,这点水对于我的鹦鹉螺号来说是太浅了。”
    “那么,那个地方位于……”
    “苏伊士再往北一点,就在这个海湾里,这里从前是个深水湾。而那时,红海一直伸展到亚曼湖。现在,不管那次摩西是否奇迹般地从这里通过,犹太人确实经过这里才到达希望之乡的。而法老率领的军队也是正好在这里覆没的。因此,我想,要是在这片沙滩中央进行挖掘,一定会发现大量的埃及兵器和器具。”
    “那是肯定的,”我回答说,“等到苏伊士运河凿通以后,苏伊士地峡上建起了新的城市,但愿考古学家们迟早会进行考古挖掘。对于像鹦鹉螺号这样的船只,运河根本就没有什么用途!”
    “那是,不过对全世界有用,”尼摩艇长说道,“古代人早就明白,开通红海和地中海对于他们的通商事业有利。不过,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挖一条直通的运河,而是要借道尼罗河。相传,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很可能在埃及塞索斯特利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挖掘。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尼科斯曾于公元前六一五年在与阿拉伯地区隔海相望的埃及平原上挖掘过一条与尼罗河相通的运河。这条运河宽只能容纳两艘三层桨战船并行,长度是这种战船航行四天的距离。西斯塔斯普[6]的儿子大流士继承了尼科斯未竟的事业,而最终很可能是由托勒密二世[7]竣工。斯特拉波曾见过该运河用于航行。但是,在巴斯塔附近的运河起点和红海之间坡度太小,运河在一年中间只有几个月能够通航。后来,这条运河始终用于通商,一直延续到安东尼王朝统治时期,后因淤塞而被遗弃。此后,奥马尔哈里发曾下令疏通运河。但最后,阿勒—曼索尔哈里发为了阻止向揭竿而起的穆罕默德·本·阿布达拉运送给养而最终下令于七六一至七六二年间填平了这条运河。在远征埃及期间,贵国的波拿巴将军曾在苏伊士的沙漠里见到过这项水利工程的遗址。而且,在返回哈迪加罗兹前的几小时,他们在3300年前摩西宿营的同一地方,遭到海潮的袭击,差点全军覆没。”
    “艇长,这么看来,德·雷塞布[8]先生实现了古人没敢做的事——开通地中海和红海,使从加的斯[9]到印度的航程缩短了9000公里。而且要不了多久,它将把非洲变成一个巨大的岛屿。”
    “是的,阿罗纳克斯先生。您有权利为您的同胞自豪。这个人为一个民族争得的荣誉比那些最伟大的航海家还要多!他像其他许多人一样,开始时遭遇了烦恼和严厉的拒绝。可是,他天生意志坚强,终于获得了成功。不过,想到这理应是一项国际性的工程,足以让一代统治者流名千古的事业,居然是靠一个人的精力来实现的,真叫人伤心。所以,荣誉属于德·雷塞布先生!”
    “是的,荣誉属于这位伟大的公民。”我应和道,同时对尼摩艇长刚才慷慨陈词的激昂语气感到非常惊讶。
    “可惜,”他继续说道,“我不能带您去穿行苏伊士运河。不过,后天,当我们在地中海航行时,您能够望见塞得港的防波长堤。”
    “地中海!”我放大了说话的嗓门。
    “是的,教授先生,您为此感到惊讶吗?”
    “令我惊讶的是,想到后天我们就能抵达地中海。”
    “真的吗?”
    “真的。尽管自从来到您的潜艇上以后,我应该习惯对什么都见怪不怪。”
    “那么,您对什么感到惊讶呢?”
    “速度!如果鹦鹉螺号后天要驶抵地中海,那么它就得绕过好望角,环行非洲一圈,而您必须加快航速!”
    “教授先生,谁告诉您,它得绕非洲一圈?又是谁跟您讲过,它得绕过好望角?”
    “要么,除非鹦鹉螺号能在陆地上航行,能从地峡上越过去!”
    “或者从下面钻过去,阿罗纳克斯先生。”
    “钻过去?”
    “当然是钻过去。”尼摩艇长平静地回答道。“大自然早就在这块地峡下面做成了人类今天在地峡表面所做的事。”
    “什么?地峡下面有个现存的通道?”
    “是的,有一条地下通道,我叫它阿拉伯隧道。它打苏伊土下面经过,通往贝鲁兹湾。”
    “可是这个地峡尽是些流沙啊?”
    “是的,不过只到一定的深度,50米以下就是坚硬的岩层了。”
    “您是偶然发现这条通道的?”我越发惊讶地问道。
    “既靠运气,又凭借推理,教授先生。甚至推理的成分多于偶然因素。”“艇长,那么请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过,我的耳朵会抵制它所听到的话的。”
    “啊!先生,有耳朵而不听的人任何时候都有。不但存在这么一条通道,而且我已经利用过好几次。要是没有这条通道,我今天也不会在红海这条死胡同里冒险。”
    “敢问您是怎么发现这条隧道呢?”
    “先生,在不再分离的人之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艇长回答我说。
    我没有理会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而是在听尼摩艇长给我讲述隧道的故事。
    “教授先生,”他对我说道,“是博物学家的一个简单推理启发我发现了这条只有一人认识的通道。我曾经注意到红海和地中海里有一些完全相同的鱼种,如海蛇、非阿托勒鱼、鲱鱼、绞车鱼、若尔鱼和飞鱼等。确信这一事实之后,我心想这两个海会不会相通。如果两者相通,那么由于海平面水位有差异,暗流一定是从红海流入地中海。于是,我在苏伊士附近捕捉了许多鱼,我在它们的尾巴上拴一个铜环,并且把它们放回海里。几个月以后,我在叙利亚沿海又捕到了几条尾巴上套着铜环的鱼。因此,地中海和红海相通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于是,我就驾驶着鹦鹉螺号寻找这条通道。我最终发现了它,并且冒险从通道里穿了过去。教授先生,不久,您也将从阿拉伯隧道里穿行!”
    注释
    [1]瓦斯科·德·伽马(1460?—1524):葡萄牙航海家,一五二四年出任印度总督。
    [2]波旁岛:留尼汪岛旧名。
    [3]潘神:希腊神仙,人身羊足、头上长角的畜牧神,爱好音乐,发明排箫。
    [4]斯特拉波(公元前64?—公元23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5]阿利阿乌斯(95—17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哲学家。
    [6]西斯塔斯普: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北方省区的总督。
    [7]托勒密二世(公元前308—公元前246年):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
    [8]德·雷塞布(1805一1894):法国外交官、工程师。
    [9]加的斯:西班牙西南部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