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库 > 历史军事 > 大明嫡长子 > 大明嫡长子 第844节
    但没办法,他刚被皇帝收拾过,现在属于夹着尾巴装乖的阶段。
    到了十月初六日,皇帝正式起驾,
    天子龙辇是队伍庞大、旌旗蔽日,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城中走出。
    国家像这样强盛,朱厚照也就没省马车这样的小钱,他的座驾乃是八匹透黑精壮的大马所拉,车厢长两丈有余,内里分出了两块独立区域,最前方是放着书案,用于处理政务,后面用木门相隔着的是一个宽而软的大床,供他在路途中休息。
    这两个区域左右两侧各有一扇小窗,而轮子则是前二、中四、后二的格局,至于帘子和木头的用料装饰则不必多言。
    可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移动的乾清宫。
    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容得下七八名臣子。
    至于路途颠簸也不必过多担心,两京大道已经被修整过了,虽比不得现代高速公路那样丝滑,但人坐在里面也不会有不适的感觉。
    而因为天子出行,封路则是不可避免的操作。
    朱厚照没在这方面为难负责他守卫的神武卫将士们,不然万一有什么意外,那不仅对他个人安危造成威胁,也会使得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朝堂出乱子。
    当然,这样的缺陷就是外面的景色会比较单调,大部分都是一眼望过去的平坦耕地,刚出紫禁城还觉得新鲜,走到保定就已经不想往外面看了,而是听着自己的臣子说些具体的事。
    这期间,邢观和姜雍所主张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主意。
    其实也不算正式的论政,更多的是一种论学,话赶话谈起的。
    邢观说:“当年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最大的缘由是出于北方防务的考量,以天子来守国门。百余年前,大明最大的威胁也是来自北方。所以那番考虑自是恰当。
    但时移世易,皇上文治武功,冠绝古今,北方蒙古余孽已不足为虑。不仅如此,自博望侯出使西洋以后,上下始知当今世界之势是航海大业浩浩汤汤,不可逆转。尤其是产业强国、产业立国的观念显然更适合当下的世界和当下的大明。
    大明又与南洋和西洋诸多国家往来通商,现在的海上船只如过江之卿,由此而知,国家的重心会在几十年间由北方转向南方,而且陛下也说过,今后大明的主要威胁更有可能是来自于海上。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考虑再将都城迁往南京?”
    邢观也不是特意在向皇帝上奏,或许是这一次正好是出发前往那里,所以他才多说了这么几句。
    但他这么一讲,其他人还真的有几分认真对待的神色。
    与此同时,朱厚照则在心中想着:当年朱棣要迁都北京,也有政治考量。
    他对建文皇帝的削藩之策大加批判,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也得削藩,这是不可更改的政治格局,不削藩还得了?
    但他造反的时候,肯定是说我是太祖皇帝封的九大塞王之一,身负戍边之责。
    哪怕当了皇帝,也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朱元璋给他的,那么迁都北平,以天子守国门,自然就是这个政治逻辑下的产物。
    上一世朱厚照并不会这么考虑,哪怕去看历史,也是觉得朱棣大概还是考虑军事因素,考虑了国家北方的防务压力。
    但现在当了这么些年皇帝,刚刚那些想法竟就自己这么冒出来了。
    而邢观之后,少府令范玉昌又说:“邢尚书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大明南洋公司便更像个京里的衙门,而不像地方。”
    朱厚照心中默默的赞同这句话。
    大明南洋公司太重要了,它的一把手都是自己绝对亲信。
    虽然在杭州,但实际上却是北京直接遥控。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的重心确实是在南方。否则为什么不干脆把南洋公司放到京师去呢?
    “迁都大事岂可轻言?”顾人仪稳重出声,“便说所耗费的银钱便是个不小的数字。况且定都北平已百年有余,天下人都习惯了。”
    姜雍笑了笑,反正是路上闲暇,就这么说说嘛,他讲道:“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做任何决策关键不在于耗资多少,关键在于划算还是不划算。如果迁都南京,对天下有利,那么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实际上,北方人口众多,但主要的产粮之地却都在南方,为了供养北方,每年南粮北运足有四五百万石,当年仁宗皇帝就说: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
    这又是一个旧事了。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
    但这个老兄刚刚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吵着闹着要回去,叫‘诏还都南京,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而且他还让后来的宣宗皇帝朱瞻基提前到南京去修葺宫殿,相当于给他打前站,完了弄好了他这边儿就过去。
    结果仁宗皇帝不长寿,事儿还没怎么办他就驾崩了。
    这才使得后来可以发生那件‘朱瞻基准备回京继位、而朱高煦欲半路拦截’的荒唐事,不然的话,朱瞻基好好的不在北京待着乱跑什么。
    现在姜雍这么提,
    便是要借用仁宗的大义,
    就是说还都南京,是为了解民之困,为了这个目的,难道还要省那些银子么?
    顾人仪的确辨不了,因为仁宗皇帝的地位很高,古代皇帝死了能拿到‘仁’这个字的,那都不是一般人,老实说朱厚照都做不到,因为他杀了太多人了。
    “不知皇上以为如何?”顾人仪拱手道。
    朱厚照偏着身子,倚在后面。
    “太后还是初次到南京,不知能否适应。”
    他其实是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关乎重大,所以不愿意表态,就拿了‘孝’这个字推脱一下。
    实际上他心里是有些纠结。
    按照道理说,今后数百年确实是海权时代,随着海贸的日益兴旺,江南绝对会成为最重要的一片地区,很多事物的处理如果递到南京就可以,自然是效率更高。
    而且,假若女真还是不可避免的崛起,迁都也可以使得京城远离前线。
    但这种考虑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皇帝荒淫、仁政不兴,躲在南京一样会有神州陆沉的那一天。
    或许大唐的那种办法不错,那会儿是东西两京,现在也可以南北两京嘛。
    其余大臣看到皇帝并没有心思讨论这个事情,也就识趣的不再说下去。
    等到他们都走了,
    朱厚照揉了揉载壡的脑袋,问:“你觉得呢?要不要还都南京?”
    载壡新年十四岁了,在这个年头,再过两年都该成亲了。
    他皱了皱眉头,显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的样子,仔细想了以后才说:“儿臣觉得不好。”
    “为什么?”
    “南京离西北实在是太远了。到时候顾得了东南,又顾不了西北。而一旦西北有警,逼得朝廷陈重兵,那便危险了。”
    朱厚照略微一愣,
    其实想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载壡说的对,大明不断向西、向北拓展领土,相比起来,南京离那些就真的太远了。
    到时候为了防卫布下重兵的话,那么数十万大军在离京师那么远的地方……还不知是福是祸呢。
    “那么东南沿海的海贸和南洋又怎么办?”
    “嗯……孩儿是觉得,东部地势平坦,修路不难,所以距离遥远的问题可以通过修路解决。大道畅通以后,南北两京不过也就是几天的区别,影响不大。”
    “那么今后再有人拿国家重心南移之说来讲呢?”
    这样问其实已经有了一番考校的味道。
    载壡似大人一番说:“国家各个部分没有轻重之说,它们都是大明的疆土。”
    朱厚照眼神一凝,心怀大慰,他这个五儿子,还真是有雏鹰振翅的感觉。
    第九百四十四章 储位
    秋天时,树叶枯黄,千里萧瑟,从南向北的直道上,有一大型车队缓缓向前。
    最前方是举旗昂首的士兵方阵,他们骑高头大马,穿锦衣彩服,寻常人只看一眼便不敢靠近。
    后方则是一辆接一辆的马车。
    马车分大小,而大小自然和地位相关。
    马车群后方是几十辆装运货物的板车,最后还有守卫军队压阵。
    皇帝的车辆在前半部分,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两京之间的路程大约有2000里,因为不算大部队行军,这种大约每天30-40里路,30里又叫一舍,退避三舍的舍就是个距离单位。但小部队骑马就快了,再加上可以多走一会儿,每天也能行进约100里路。
    所以朱厚照这段旅程大约要走20余天,对他来说是有些折磨,但在这个时代其实是正常的。
    为此,他带了不少书籍在路上阅读,看累了,就略作休息看看窗外的风景。
    他现在唯一有些挂念的就是韩十二郎在西北的战事,
    日本方面七月份已经传回战报,而且是由朝鲜人带回来的。因为英国公派回来的报捷船只在海上失去了消息,这才导致消息滞后,甚至让朱厚照有些着急。
    这个年头行舟海上,意外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没有现代的气象技术,不能预知风暴成型的时间和地点。
    这些人员的确是大胜之后的一些不幸,朱厚照能做的就是按照标准抚恤到位。
    只希望日本的胜利可以告慰战士们,
    对于日本的处置,朱厚照定下的国策则更加残暴,就是奴隶化。
    现代人总是宣扬着什么人性的光辉,实际上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依靠得就是压迫。
    工业化,也就是大机器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无穷大的市场。简单的说,是个人都得需要这件商品才行,那么就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食物不行,因为它没办法长期保存不变质。住与行都没办法很好的市场化,有些人他不‘行’,一辈子哪儿也不去。
    第二,就是要天量的原材料供应。
    因为大机器生产的效率陡然提高,就使得原料需求大幅提高,巧妇也得有米下锅才行啊。
    而棉纺织业完美契合了这两点。
    棉花可以大规模推广种植,衣服也是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这种大规模的种植、采摘、简单制作就需要大量人力——奴隶就是最经济的选择。
    后来的种植园经济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的人力资源倒是不缺,不过有更便宜的奴隶那么为啥不用呢?
    正因为使用奴隶,通过压迫这些人,使得超额利润不断聚集,于是富国越富,穷国越穷。
    这与道德无关,你不用奴隶,人家用,那么你的产品就没有价格竞争力,最后就是整个产业没了,到最后沦落为穷国,使得本国国民遭受苦难。
    而放眼周边,对于朱厚照来说最好选择的奴隶来源就是日本。
    这件事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