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库 > 其他类型 > 胡同人家 > 胡同人家 第184节
    瘦瘦小小的老太太,但要狠起来谁也拦不住,抄起擀面杖逮人就打,一点儿都不留情。
    不仅如此,气狠了老太太不仅不还孙女,还把大孙子也给带回了家。
    涉及到了儿子,爹妈不乐意,但老太太换了招儿,坐在家门口就哭,说儿子儿媳不孝,要逼死她这个老娘。
    这谁还敢说什么?
    那夫妻俩只能安慰自己,总归是自己的孩子,有人愿意花钱养是好事。
    “老太太哪里是想养孙子,都是为了我。”
    小的时候不明白,但她现在看得透彻,老太太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她万一有个不顺,没个人撑腰。
    的确是这样,老太太大事上对她和大哥一视同仁,但小事对她处处偏袒,更是有意无意叮嘱大哥,要记得看顾妹妹。
    大哥十三岁那年,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竟是直接把大哥送去了县城做学徒工。
    不仅如此,等她到了读书的年纪,老太太更是不顾村里人的议论,坚持让她读书认字。
    “人要读书,闺女更要读书。”这是老太太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后来她经常在想,老太太到底是什么人,或者说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有那样的眼界。
    只可惜,不成熟的时候很多思想都是一闪而过就被忽略了。
    她没来得及问出口,老太太在一次睡着后没能醒过来,她再也没能触碰那双粗糙但是温暖的手。
    【那是一九四四年,她十三岁】
    老太太走了,爹妈顿时支棱了起来。
    那堵隔开两个院子的墙被拆了,两个妹妹堂而皇之睡了她和老太太的床。
    不能上学了,爹妈说家里负担重,她是大姐,得让着弟弟妹妹,得多干点儿活。
    哦对,爹妈还说她有个娃娃亲对象,满十五就得嫁过去。
    她妈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说男方家就在村里,不好不坏的条件,但是离家近呀,她被欺负了也不怕,有爹妈姊妹给撑腰。
    这精明得呦,那是生怕闺女嫁远了,儿子有事需要帮衬找不着人。
    她被老太太养大,不算精明但绝不傻,而且从来不是逆来顺受的性子,摔了家里的碗筷,收拾东西就要去投奔在县城的大哥。
    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她才想明白,原来这就是老太太给自己留的后路。
    她妈追着跑到了村口,引得不少人捧着碗看热闹,但她铁了心要走,谁也拦不住。
    彼时大哥已经在县城成了家,娶的还是东家唯一的闺女。
    准确来说是嫁。
    女方比大哥还大了五六岁,之前有个童养夫,没长大就死了,如今倒是和大哥看对了眼。
    大哥吃住都在女方家,以后还要给女方父母养老,妥妥是上门女婿了。
    她跑出来的时候干脆,临到了地才开始忐忑,她这可不是普通的打秋风,也不知道大嫂一家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好在那是一家良善之人,听了那对爹娘的作为,大哥气得跳脚,让她只管在这儿住下。
    嫂子许是看出她的不安,拉着她笑言:“这下好了,红娟你来了,家里一堆活能给我帮帮忙,我也能安心生孩子。”
    外甥还只是颗小豆子,家里也有做活的人,她知道那番话是嫂子给的定心丸。
    也不知道大哥是怎么跟村里那对爹娘说的,总之他们是一次都没来找过她。
    她也乐得当没有那回事儿,就这么在哥嫂家住了快一年。
    等到满了十五,嫂子牵线给介绍了个看铺子的活计,钱不多,但能养活自己。
    爹娘靠不住,跟着哥嫂也不是长久之计,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才是真理。
    这是她失去老太太后,悟出的第一个道理。
    看铺子也是门学问,有嫂子这份人情在,她跟着东家学了不少本事,后来教给儿女的那些人情世故也大都承了东家的情。
    工资的大半她都给了哥嫂,恩情还不完,但不能心安理得当做无事发生。
    留给自己的钱不多,除开偶尔给侄子带点儿零嘴,她一个子儿也不敢乱花,就盼着有一天能在县城有个自己的家。
    但还没等她攒够钱,东家先一步找上了她。
    东家两口子因着小儿子的关系,决定要去省城发展,问她愿不愿意跟着一起去。
    她没有多犹豫,像当初义无反顾离开林家村那样,现在她也要跟着一起走。
    哥嫂没多说什么,就是挺担心,准备了不少东西让她带走。
    临行前一晚,嫂子更是拉着她的手说了不少体己话。
    “这是这些年你给我的钱,每月我拿走了点儿,剩下的都给你攒着了,你一个闺女在外身上得有钱,要是有什么事儿总归底气足。”
    嫂子还说,在外要多长个心眼儿,千万不能露财,必要时候哭哭穷,给她缝了条带兜的裤衩,钱都记得藏进去。
    有了看对眼儿的青年也别急着进一步,送个信儿回家他们当哥嫂的也能给把把关......
    那晚是继老太太走后,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当做孩子。
    接下来的几十年,她是妻子,是妈妈,是奶奶,是很多很多人。
    但再也不是孩子。
    【那是一九四八年,她十七岁】
    在省城干活和县城似乎没什么不一样,东家家里都是相处好几年的人,也就是来铺子买东西的客人换成了生面孔。
    一开始或许还有些初来乍到的紧张和新奇,但这时间一长觉得也就那样。
    只是东家太太看在眼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这林丫头十五岁就来了他家干活,相处两年多了,虽不至于当成自家人,但感情真不少。
    再加上这也算背井离乡跟着他们来了陌生地儿,自家难免得再多照看几分。
    只是该怎么照看这是个问题。
    左思右想,东家太太心里有了主意:丫头年纪不小了,婚事得有个章程了,如今丫头哥嫂不在身边,自己怎么也得多给留意着。
    那东家太太当真是嘴上功夫了得,三言两语就把她给吹成了一朵花儿,什么模样好方圆百里找不出第二个、手脚麻利能挣钱......
    好话跟不要钱一样,她听了都觉得脸红。
    但不得不说效果相当显著,她明显察觉到来店里买东西的人都多了。
    大约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个共同爱好,就喜欢给小年轻做媒,甭管家里有没有合适的子侄,都爱来凑这个热闹。
    好在她脸皮这些年都练出来了,顶着人家的眼神自岿然不动。
    所幸善意的人居多,那些偶尔挑剔的打量,都被东家太太挡了回去。
    接下来就是正儿八经的相看了。
    东家太太连着两天都给安排了人,扬言让她多瞧几个,不急着定下来。
    她也不扭捏,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可不是得好好瞧瞧。
    为此她还特意去扯了块儿好布,打算做身新衣裳相看那两天穿。
    一切都计划得挺好,没想到因为介绍人传错了消息,本该第二天上午来的人,第一天上午就来了。
    真是打了她个措手不及,新衣裳都没来得及上身,就这么直接见了人。
    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妇人和压根不敢正眼看她的青年。
    “我一开始是真没看上你姥爷,就会傻笑,话都没说几句。”
    不止没看上,反倒还有点儿生气,不在约好的时间来,提前一天让她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
    “那您后来咋又看上了呢?”
    “后来,你姥爷回头看了我一眼。”
    相看全程,东家太太和那中年妇人相谈甚欢,她和那青年从头至尾就没说过几句话,偶尔的对视那青年也很快躲开。
    太腼腆!
    她默默在心里画了个x。
    本以为就这样了,结果那青年走到前街转角的时候回了下头,恰巧与抬头的她对视了一眼。
    这一眼,青年没有躲,冲她笑了笑。
    她突然觉得,和他在一起,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儿。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东家太太恨铁不成钢推掉了其他还没见的人、哥嫂赶来省城见了这个所谓“一眼定一生”的青年、两家见了面定下了日子。
    从相看到成家,不过两个月。
    而此时距离她来省城,也不过八个月的时间。
    至于林家村那对爹娘,她早就抛到脑后。
    【那还是一九四八年,她十七岁】
    婚后没多久,她就没在东家做了。
    倒不是东家卸磨杀驴,是她赶上了好时候。
    翻年二月,供销社正式成立,她靠着自己成了第一批职工。
    如果老太太还在,一定会为她骄傲,感叹不愧是自己养大的孩子。
    只可惜喽,老太太没撑到能享她福的时候,她甚至连一块儿糖都没给老太太买过。
    这一想起啊,心就一揪一揪得疼。
    闭眼将涌上来的情绪压回心底,伸手摸摸身旁外孙女的头,苍老的声音再度响起:
    “也是那年年底吧,我怀上了你大舅。”
    那个时候婆家爷爷还在,老爷子知道后见天儿琢磨该给孩子取个什么名,琢磨半天也没个章程,干脆做个甩手掌柜,让他们自己来决定。
    结果就是,直到孩子出生了才把名字定下来,两个字:
    闻东。
    她当时就在想,这以后再有男孩儿就顺着东西南北排下去,闺女就是春夏秋冬,反正婆家三兄弟呢,怎么样也能排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