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时候,曹洪自认为才干不足,想让司马懿去辅佐他,司马懿推辞说自己病了还杵着拐杖,不见曹洪。曹洪转头就向曹操打了小报告,司马懿的名字进入了曹操的视线。果然,这个时候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就果断扔了拐杖上任了。
真真是“正好”啊!
嘿!这个时候怎么就不装病了呢?
毕竟曹魏势力的基本局面已成,如果再不投效,没有在这时赶上最后一波投靠潮,那之后可就不容易进入曹魏集团的核心位置了。
司马懿对这点看得很清楚。
于是,“心忧汉室”的司马懿在“恶人”曹操的强权威逼之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走马上任。他虽然有了官职,身居高位,为曹操建言献策,但是你看,他其实是被逼的呢!
说白了,只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东汉末年的诸人不知道什么是“阴阳怪气”,但是也能从光屏的言论中听出讥诮和嘲讽来。年轻的曹丕双手搭在身前,指甲狠狠地掐了掐手心,把喷笑憋回去。
在光屏出现伊始,曹丕有一种莫大的喜悦。诸多公子中,他不是曹操最喜欢的那一个,早年间大哥曹昂独占鳌头,但是后来曹昂为护曹操而死,曹操又把目光投向了早慧可爱的小儿子曹冲。两年前,曹冲重病夭折,可是曹操还不能坚定储位的人选,在他和曹植之间左右摇摆。
曹丕一直憋着一股气。
但是现在光屏给了他定论,他最终战胜了曹植,成为父亲政治力量的接班人,并最终登临帝位。
——但是魏没有多少年,就被司马氏窃国了。
曹丕:笑容渐渐消失。
夏、商、周、汉,都绵延了几百年的国祚,秦朝享国日短,但加上秦国的时间也算是长的了。细细数来,除了不被他们所承认的新朝,就数他建立的魏最短暂了,仿佛是作为汉朝和司马氏晋朝之间过渡的朝代。
曹丕本来是对司马懿很有好感的,这个大了他十多岁的青年身负大才,平日里和他之间的交谈也恰到好处,如沐春风。
偶尔,夜深人静时,曹丕也曾想过如果自己继承父亲的位置该用哪一套班子成员,他幻想时司马懿赫然在列,光屏却给了他一记大大的耳光。
曹丕臊得脸都红了。
但是他不能多说,作为真正意义上取汉称帝的人,他现在应该乖乖的、安安静静的、悄不做声的,减小自己的存在感。
【这并非妄言,在史料中亦可见端的。
《晋书》中曾记载了司马懿在跟随曹操大破孙权后,在面对孙权称“臣”的乞降表时,这样对曹操说道:
“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1”
汉室的气运就要终结啦,如果把天下分成十分,您已经占了九分。孙权以臣下的称呼自称,是上天和人民共同的意愿啊。您看之前,夏取代虞,商汤取代夏朝,周武王姬发取代商朝,他们为什么不谦让呢?是因为他们敬畏天命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啊。
——也就是说,您曹操,该称帝啦。
曾经因为汉室之事而不愿出仕曹魏的司马懿,却极尽阿谀奉承,怂恿曹操顺着孙权之意称帝,将他和诸位开国帝王进行比较,显然,司马懿并非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汉臣”。
这也侧面证实了司马懿拒不出仕并非是为了汉室,而是为了“养望”。
以曹操的精明,他也许从很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安分。所以,虽然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已经展现出他的惊世之才,时有良策美言,但曹操依旧认为他有“狼顾之相”,志向过大,对曹丕断言“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但是显然,曹丕并没有重视曹操的这句话。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大展抱负,并在曹丕崩逝时受到托孤的重任。
讲道理,在曹操和曹丕时期,司马懿虽然有油滑重权的性格倾向,但在两代明主的压制下,主要是向着权臣的方向发展。但是曹丕过世后,尤其是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已经不再着眼于大臣的身份,而是开始觊觎起了帝王的宝座。
两次受托孤之重,但却没有完成托孤的诺言,可谓不忠。
此外,高平陵事变后的处理鲜明地展现出了司马懿的卑劣。
当初,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曾指着洛水起誓,只要曹爽投降,就只去其官职,还能当一个富家翁。
但是,在曹爽放权后,司马懿编造谎言,对曹爽一党大肆屠杀,制造政治恐怖。
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府邸。司马懿在曹府附近建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
曹爽兄弟内心十分不安,感觉自己要被司马懿秋后算账。他们说自己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送来食物,收到食物后,曹爽兄弟十分高兴,以为司马懿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司马懿满面笑容的背后,屠刀已经悄悄举起。
不久后,曹爽的密友张当挨不过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伪造供证曹爽、何晏等人包藏祸心、大逆不道、意图谋反。于是曹爽兄弟和他们的亲信党羽悉数被捕,全部被夷三族。
……您还记得自己指着洛水起的誓言吗?
洛水都嫌自己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