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库 > 都市言情 > 碎月投江 > 第95章
    “这个我知道。”韩歌朝他笑笑,说:“向姨,我不是来问房子的事的。我想向你打听点以前的事情,耽误您几分钟,成吗?”
    “啊?”
    “您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来到邬家的吗?是有人送我来的,还是我邬叔叔从外面把我带回来的?”
    中年女人皱着眉,想了许久才道:“是有人送你来的,对。是这样的,我记得老邬家媳妇后来跟我闲聊时说过,那天天还没亮,他们全家都还在睡觉,突然就被敲门声给惊醒了,她当时还以为发生了什么要事,吓得心里直扑腾,后来才知道,是老邬的朋友请他们帮忙,临时照看一下孩子。”
    “什么朋友!”韩歌急切地上前了一步,“是什么样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这个我可不知道。应该是姓韩吧!哎,你不是姓韩吗?应该就是你父母吧。”
    韩歌默然不语,景海笙突然问:“阿姨,你刚才说,是临时照看孩子?就是说,他们当时是打算很快把孩子接回去的喽?”
    中年女人想了想,道:“好像是这么说的,不过,也有可能我记错了。小歌刚送来时,长得像小老鼠一样瘦弱,饿的直叫,一看就是好长时间没有喂过奶了,一直在邬家这里长到十岁,才被哥哥接走的。对吧,小歌?”
    景海笙看向韩歌,韩歌有些失神,随意地点点头。中年女人摆摆手道:“还有什么事吗?没事了的话,我可走了啊,我还有事要办呢。”
    韩歌没有吭气,景海笙眼看着她走远,问:“韩歌,你发现什么不对劲的事了吗?”
    “邬叔和我哥都跟我说过,我父亲在我一岁多时去世,无人照料我,才把我送到邬家来的。可是,她刚才说的很明白,我被送来的时候,根本就是个只会吃奶的婴儿!而且,当时送我来时一定非常紧急,不像我哥哥描述的那么风平浪静。”
    “而且,他们一定没想到,后续的事会很复杂很棘手,所以把你搁在这里一搁就是十年,一直都顾不上你。”
    “对!”韩歌点点头,“哎,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记得你说过,你出生刚百天,过完百天喜宴,你母亲失踪了。你再好好想想,她是哪里人,生前是做什么的,又是怎么认识你父亲的?这些,你了解多少?”
    “不了解。”韩歌苦笑了一声,“是真的不了解,你很难想象对吗。要不是我确信自己不是孙悟空,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我有时候会怀疑,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我妈这么个人!”
    景海笙眨巴着眼睛看着他,确实很难想象他这种处境。可是转眼一想,一个婴儿,刚出生母亲就死了,他能知道什么呢?
    “人们不屑于谈论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韩歌嘴角轻轻地带动了一下,长长地叹了一声,把目光投向了远处似乎看不见岸的湖水。“甚至以前,连我本人都不觉得她应该很重要。”
    “那么,她有没有留下过什么东西,比如,照片,日记本,或者,用过的衣服杂物?”
    “有。我在韩家老宅中,曾经发现过一块真丝的手帕。上面有苏这个字,家里没有人姓这个,所以我后来就知道了,这是她的姓。”
    这是一件荒谬的事。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曾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她最亲的儿子竟然无从判断,只能靠猜测去想象她的模样。景海笙突然觉得,心里说不出的压抑。他轻轻地搂着韩歌的头,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却又觉得说什么都显得轻飘无力。
    韩歌靠在他的肩上,两人沉默良久。
    “我问过尤姨,她说那种白色真丝手帕是当时女孩子们很流行的东西。我父亲那种老色鬼,向来对年轻女孩子垂涎三尺。所以我猜,我妈遇到他时,一定非常年轻,大概率就是本地人。”
    “你说的对!”景海笙点?s?点头,“接下来去哪?”
    韩歌笑了起来:“你饿不饿,我们到处转转,看看附近有没有什么小店。我太久没有来了,这儿以前开的小饭馆早就改头换面了。”
    两人沿着小路走了良久,找到一家简陋的小面馆,点了两碗大排面。景海笙突然问:“韩歌,你们韩家老宅,在什么地方?”
    “在东郊,现在那里已经没有人了。怎么了?”
    “总会有几个看门人在吧?”
    韩歌思忖了一番,道:“我不清楚,我哥带我回申丞市里后,我们就从来没有返回过老宅,我哥很厌恶那里,我对那里也完全没有感情。所以,那里到底是什么情况,我几乎不知道。你想去看看吗?”
    “你母亲的手帕为什么会在老宅出现?既然女孩子们都很喜欢,又是真丝的,想必不便宜吧,她也应该很珍惜很看重,为什么会遗失呢?韩歌,我觉得你选择来老宅是对的,那里一定还有她的东西。”
    “嗯。”韩歌点点头,“吃了饭我们过去一趟。”
    韩家的老宅在山航区东郊,仅凭着一点残存的记忆,韩歌一边开着导航,一边在路上打转。就在他们以为今天别想从这迷宫一般的荒僻之地走出来时,老宅的黑瓦一角终于出现在了眼前。下了车,两人踏入半米深的野草地,景海笙觉得不可思议,问:“这里怎么会荒废成这样?”
    韩歌伸手帮他拨弄开头顶的荆棘纸条,道:“这里本来就是远郊,我爸爸喜欢这里。你要知道,他早年是个走私加倒卖文物发家的人,越隐秘的地方,他就觉得越安全。”